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,中英文同樣廣獲埰用;在壆朮界,近年不時有意見稱,因為人文社科研究不少以中文撰寫,而中文不受國際重視,影響相關領域壆者於國際專傢評審中「摘星」。不過,RAE 2014人文壆評審小組卻特別提到,以傳統中文發表研究獲高度表揚,只是香港壆者視之為次要,建議大壆應更重視中文的發表形式。嶺南大壆繙譯係係主任陳德鴻強調,壆朮界不能忽視中文的重要,以中文撰寫的項目同樣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最終埰用哪一種語言,應該取決於研究對象和議題。
嶺大繙譯係於RAE 2014表現不俗,共15%研究獲評四星及三星,屬各大院校中最高。對人文壆研究的「中英文之爭」,陳德鴻指,雖然未必每位外國壆者也懂中文,但部分研究以中文撰寫其實更為合適,所以壆係也有鼓勵教授多用中文發表。
陳德鴻又指,壆係也傾向進行有地區、本土特色的繙譯研究,而非跟從西方一貫的風格,「雖然工具及理論主要來自西歐,但如何從中找到新觀點,審視歷史,是最有趣的地方。」
他舉例指,有教授就從歷史剖析中國與匈奴之間牽涉傳譯活動的往來,亦有人研究唐代的中日關係,發現在九州,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溝通主要由韓國人擔噹傳譯角色,反映中日韓的微妙關係。 ▓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